本文转自:聊城日报
■ 张延军 薛瑞敏 张琪
乡村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肩负着为乡村培育人才、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。在乡村小学教育面临文化认同弱化、课程资源同质化、德育实效性不足等现实的当下,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自强不息、仁民爱物、和合共生的精神内涵,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育人模式,正成为推动聊城乡村教育振兴的创新路径。
黄河文化与君子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。黄河文化以自强不息、兼容并蓄等精神特质,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、厚德载物的品格。而君子文化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,强调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等道德理念,倡导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为。在乡村小学教育中,这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,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。
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今天,如何让乡村小学成为黄河文化与君子文化的传承阵地,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课题。
黄河文化与君子文化的传承需突破校园围墙,实现资源活化整合,构建“三位一体”育人体系。一是校内场馆情境化,学校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,陈列出土于黄河沿岸的农具、文物,学生通过触摸汉代红陶熏炉、操作传统石磨,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耕读传家的君子家风。二是社会资源联动化,邀请非遗传承人带黄河泥进课堂,指导学生创作砖塑、和平鸽等艺术品,将君子理念融入技艺传承,联动黄河博物馆、防汛文化广场等场所,开展治黄名士故事研学,感悟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。三是数字平台云端化,开发黄河文化云平台,利用虚拟展厅呈现黄河改道历史、治水工程智慧,使君子精神突破时空限制,直达乡村课堂。
基于儿童认知规律,需要构建梯度化课程框架,实现文化浸润与学科融通,设计“纵向衔接+横向融合”的素养提升体系。一是纵向梯度设计,参照学校三段式课程模型,1—2年级“寻根黄河”(识黄河符号,育乡土认同),3—4年级“守护黄河”(学治水智慧,养责任担当),5—6年级“礼赞黄河”(创文化作品,铸家国情怀)。二是横向学科融合,以黄河安澜主题为例,语文课上诵读《黄河颂》,感悟天下为公胸襟;科学课上制作地上河模型,理解敬畏自然之道;美术课上绘守护母亲河海报,践行君子担当。
在评价机制方面进行创新,建立知行合一的表现性评价模式,改变分数导向。一是过程性记录,建立成长档案袋,收录学生泥塑作品、治黄方案、研学报告等,动态反映素养提升轨迹。二是实践性展评,如举办黄河文化节,学生展演自编吕剧《河工号子》、商羊舞,在艺术中传递勇毅谦和的君子之风,进行黄河情剧本创演,通过再现御坝村治水历史,深化对忧乐天下精神的理解。
黄河文化与君子文化,为乡村小学教育提供了立德树人的重要养料,当孩童的指尖触碰黄河泥塑的纹路,当琅琅书声应和着千年河涛,文化基因便已悄然注入他们的血脉。
(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,课题编号:ZXKT2025136)
嘉正网配资-炒股配资平台技巧-正规配资平台开户-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